ETU - 用戶研究團隊
2020年03月05日
上周,我們洞察了疫情對民眾家庭生活方面的影響,本篇將繼續通過受訪者的消費數據,分析疫情給民眾消費意愿和投資理財帶來的變化。希望我們的洞察能夠幫助零售、金融等行業更好地把握當下民眾的需求,共同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。
高收入人群開支縮減
年輕人消費信心更足
從疫情期間的整體消費情況來看,民眾的消費內容以滿足剛需為主,生鮮果蔬、食品糧油上的支出最多,其次是防護用品、休閑零食,也在精神娛樂上有節制地進行消費,但在非剛需物品上的消費支出大大降低。
? 高收入人群支出明顯下降
疫情發生的近一個月里,48.77%受訪者的月消費金額都出現下降,僅18.08%的受訪者表示月消費金額有所上升。
相比之下,月收入小于4500元的受訪者消費受疫情影響相對較??;但是月收入在4500-6000元以及3萬元以上的人群則明顯縮減了開支。
? 非剛需類消費大幅縮減
5成以上受訪者表示,疫情期間在生鮮果蔬的消費支出超過總支出的30%,其中2成以上的受訪者超過50%。在視頻會員、線上游戲等精神娛樂方面,6成人表示沒有此類消費或占月開支的10%以下。
而有近5成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期間沒有服飾箱包、化妝品、3C產品等非剛需類商品的支出。
其中00后到80后的年輕人在疫情防護上的消費力更強,如購買口罩、消毒液等;70、60后則在糧油、生鮮蔬果等方面的消費力更強。
? 年輕人消費信心更足
在疫情爆發之前,中國消費者信心一直保持高位運行,但是在此次疫情中,消費受抑、供應受限、某些物資局部漲價,使人們對于現狀的滿意度降低,加上對未來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,讓現階段消費信心整體受挫。
從疫情過后的消費意愿來看,大家最期待的五件事分別是吃美食(69.30%)、戶外運動(54.80%)、聚會(54.80%)、旅游(43.80%)、逛街購物(41.40%),非剛需類的消費在疫情后或將迎來需求爆發的小高峰,但中短期內仍會以剛需型消費為主,直到消費者們對未來的預期恢復信心。
另一方面,95后在服飾箱包、3C產品、線上充值、化妝品上的消費支出依舊比別的人群更多,年輕人仍是現階段相對更有意愿購買非剛需商品的群體。
對安全要求更高
平衡品質與價格
疫情給大眾消費觀念也帶來了較大改變。特殊時期民眾對食品安全、商品品質、環境衛生的要求更高,“理性消費”是疫情發生后的主流消費趨勢。
? 就近采買受熱捧,新一線城市社區供貨忙
出于對人群聚集的擔憂,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選擇通過線上渠道采買生活必需品。75.79%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電商平臺購物,50.89%使用過線上自營生鮮平臺,而且自營平臺比第三方平臺更受歡迎,在消毒情況和食品衛生上也更有保障。
線下門店中,受訪者們也偏好就近采買、避免外出。有46.92%的受訪者選擇了社區便利店、社區超市,再其次是大型超市(37.35%)和菜市場(32.83%)。
從地域上分析,線上生鮮平臺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滲透率更高;圍繞社區形成的零售平臺(社群團購、社區便利店等)在新一線城市中比較受歡迎;菜市場仍是三線及以下城市比較青睞的買菜渠道。
? 消費更理性,平衡品質與價格
54.05%的受訪者表示,此次疫情讓他們消費變得更加理性,會更注重品質與價格之間的平衡;而選擇超前消費和及時享樂的人僅有2.74%。
70后的消費觀整體受疫情影響較小,00后則認為疫情讓他們的消費變得更保守,仍樂意超前消費的人群中95后意愿最高。
調研數據顯示,新中產人群因為疫情表現出更理性消費的趨勢,月收入在6000-8000元左右的人群也更看重消費的性價比。
以往新中產階級往往更看重商品品質和服務質量,但受到疫情的影響,他們需求品質的同時,也開始更加理性地對待價格,尋求價格和品質之間的平衡。
精打細算型人群雖然也青睞高品質產品,但是由于收入有限,他們會時刻關注價格的變化,既有品質要求又要價格合理。疫情后這部分的人群占比會有所增加,需求也更加明了——把錢花在“刀刃”上,尋找物美價廉、經久耐用的商品。
年輕人風險意識增強
規劃未雨綢繆式消費
此次疫情把成長環境一向較為平穩的年輕一代拽出了“舒適區”,尤其是95后和90后人群,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現有實力很難抵御大型風險。于是他們的風險意識迅速增強,開始反思和重新布局自己的消費,為長期的人生規劃做打算。
我們認為年輕一代未雨綢繆式的消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保守投資、購買保險、物資儲備。
? 低風險投資,保持“現金流”
對比受訪者疫情前后的投資意愿發現,95后更傾向于保持現有的資產配置不變;90后傾向于贖回高風險投資,購買低風險的產品;而00后由于收入有限,疫情前理財的意愿較低,但在疫情后也想投資定期存款,攢下一些積蓄。
在投資理財產品的選擇上,80后和90后在定期存款上的投資意愿下降最明顯,分別為-9.24%和-8.93%,他們更希望保持手上的“現金流”。95后、90后在購買保險的意愿對比其他人群中增加最多,均比疫情前上升了8.48%。
? 規劃抵抗風險型消費
另一方面,從消費內容和意愿來看,抵抗風險型的商品會優先走進年輕消費者的視線。00后到80后的年輕人在防護用品(口罩、消毒液等)上的消費力更強,尤其是90后人群;而且00后在疫情結束后,對囤積應急物資表現出較大熱情。
對比來看,年輕人雖然在疫情期間也降低了自己在非剛需商品上的支出,但相比70后、60后更有意愿借助消費回歸正常的生活。
年輕人從長遠的角度規劃消費時,并不是一味縮減自己的開支,也會理性考慮自己享樂的需求,尋找最優性價比。
數據說明:此次疫情影響調查問卷共設問題37個,涉及疫情關注、家庭生活、社交娛樂、工作辦公、消費理財等5大方面,于2月20日定向投放,共回收有效問卷730份。
總結:
1. 疫情使民眾消費信心受挫,高收入人群消費支出下降明顯,普遍縮減非剛需物品的開支。剛需式消費將會是近一段時間的消費主流。
2.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讓民眾的消費觀念更趨向理性和保守。對消費的安全要求更高,在線電商和社區零售受到熱捧。民眾也更看重商品品質與價格的平衡,希望把錢花在“刀刃”上。
3. 年輕人群風險意識增強,開始有意識地規劃抵抗風險型的消費,主要表現在保守投資、購買保險、物資儲備等方面。